上海高中综评是上海市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模式的核心环节,自2014年启动试点以来,已成为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该体系涵盖四大模块: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如志愿服务、党团活动)、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含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体质测试、艺术实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科技发明)。对非沪籍家庭而言,综评结果直接影响子女在沪高考升学机会,尤其是参与复旦、交大等11所高校的综合评价批次招生时,占比高达30%。

上海居住证积分不会算?点击【上海居住证积分模拟打分计算器】一键算分
与传统的“唯分数论”不同,上海高中综评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例如,社会实践被列为硬性要求,学生需完成不少于90天实践,其中志愿服务需达60学时,覆盖医院导诊、社区服务、博物馆讲解等场景。2025年新政策更强调过程记录的真实性,所有活动通过全市统一信息管理系统录入,由第三方机构认证并公示,杜绝材料造假。
上海市建立了统一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https://zp.shec.edu.cn/),通过三级管理(市-区-校)确保数据权威性。2023年9月系统升级后,填报流程更便捷:
1. 客观数据自动导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等由系统直接同步,无需手动填写。
2. 社会实践第三方认证:志愿服务时长由活动基地录入,学生只需在“典型事例”中补充个人感悟。
3. 校级特色指标:部分学校可添加3项特色评价(如领导力、跨文化沟通),但需提前备案评价标准。
非沪籍学生需特别注意填报时效性。2025年高三学生需在12月4日至次年2月13日完成典型事例提交,内容需突出个人成长与能力提升。例如,一名外省转学生通过记录“组织跨省市文化研学活动”的经历,展示其团队协作和社会调查能力,最终在同济大学校测中获得加分。
2025年上海综合评价批次招生院校增至11所(含浙江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均明确将综评作为录取核心参考。以同济大学为例,校测面试150分中,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占40%权重,重点考察:
| 考察维度 | 案例参考 |
|---|---|
| 社会责任感 | 持续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
| 专业匹配度 | 在医院实践中明确医学志向(如选考化学/生物) |
| 创新思维 | 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市级科技竞赛奖项 |
针对非沪籍学生常见问题,提供以下策略:
1. 志愿服务认证:优先选择市教委备案基地(如仁济医院、社区文化中心),确保记录有效。
2. 特长证明:艺术、科技类活动仅市级及以上奖项计入系统,区校级成果可通过“自我介绍”展示。
3. 转学生衔接:外省转入学生需在原校开具实践经历证明,经上海就读学校审核后补录。
上海高中综评不仅是升学跳板,更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推手。2025年新规实施后,建议非沪籍家庭提前规划:高一高二侧重积累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经历,高三聚焦典型事例提炼与专业方向衔接。把握住上海高中综评这一关键环节,能为子女在沪升学打开更广阔通道。
版权声明
为了确保您的测评结果更准确, 我们申请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我们人工审核后通过电话回访告诉您准确的测评结果。*您的信息受 《隐私保护声明》保护
提交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