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都在问:2026年上海居转户政策会不会有变动?现在准备还来得及吗?其实啊,2025年1月刚刚发布的新政已经给了我们明确方向,有效期直接到2029年底。这意味着2026年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细节上仍有不少利好调整。尤其像临港、张江这些重点区域,居住证年限最多能缩短4年,社保要求也明显降低。今天我就结合最新文件和实操案例,带大家把“上海居转户2026新政”的关键点理清楚。

点击【上海落户条件查询入口】一键查询您的落户方案!
先说最受关注的放宽项。首先是计划生育政策松绑——2025年起,超生家庭不用再担心被一票否决,申请材料里直接取消了计划生育承诺书。我上个月就帮一位二胎妈妈成功提交了申请,她感慨:“以前卡在这条不敢申请,现在材料简化了三分之一!”
其次是社保缴纳更灵活。原先要求前4年社保必须达1倍基数,现在只要求“正常缴纳”,重点看后4年表现。不过要注意,最近4年内累计36个月社保基数仍需达标(比如2倍免职称路径需22792元/月)。2025年社保基数标准仍维持在11396元/月,相比往年预期涨幅算是隐性放宽。
第三大亮点是区域政策加码。在临港新片区核心企业工作,社保只要1倍基数满3年就能申请;张江科学城则要求2倍基数或中级职称+1.3倍基数。我同事的表弟在临港某芯片企业,去年走“5年转3年”通道,今年户口本都拿到了。
最后是流程提速。居转户初审从30天缩至15天,终审从40天减到20天,全程线上操作。但提醒大家:档案材料依然关键,没有全日制学历的需提前准备《无人事档案承诺书》。
虽然“上海居转户2026新政”释放利好,但核心门槛依然要守住。最关键的“7年双证”没变——居住证累计满84个月(可中断),同期社保也要实缴满7年。去年有个客户因跳槽漏缴3个月社保,差点重新累计年限,幸亏及时补缴才保住资格。
职称要求仍是主流路径。中级职称得和岗位匹配,像会计师证配财务岗、建造师证配工程岗才有效。有个典型案例:李工程师2018年考取外省市一级建造师证,2023年入职上海后做了证书复评,今年用该职称成功落户。
如果走无职称路径,要特别注意社保个税匹配。最近遇到个案例:王先生社保按2.5倍基数缴纳,但个税申报却按1倍计算,系统直接预警被退回。现在税务和社保数据实时互通,千万别存侥幸心理。
这里特别说明下“市场化评价标准”的实际执行:
| 申请类型 | 社保基数要求 | 年限要求 |
|---|---|---|
| 常规职称路径 | 后4年中有36个月≥1.3倍(14815元/月) | 7年 |
| 2倍社保免职称 | 后4年中有36个月≥2倍(22792元/月) | 7年 |
| 3倍社保科创人才 | 后4年中有36个月≥3倍(34188元/月) | 5年 |
真正体现“上海居转户2026新政”含金量的,是重点区域的特殊通道。临港新片区的白名单企业员工,居住证满5年(实际工作3年)且社保达1倍基数即可。张江科学城虽然不享受1倍社保优惠,但年限同样可缩至5年,最近还新增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企业白名单。
五大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政策更接地气。只要在新城重点企业工作满3年,有中级职称+1.3倍社保,就能申请5年转户。上周刚协助嘉定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主管走这条通道,材料已进入公示阶段。
还有个隐藏福利——远郊教育医疗岗位。在崇明、金山等地的学校或医院工作满5年,哪怕只是校医或乡村教师,也能申请缩短年限。我邻居陈护士在崇明卫生院工作,今年用中级护师职称+5年社保就落了户,比市区同事快了两年。
最后提醒激励政策的“双保险”策略:如果同时满足区域缩短年限和2倍社保条件,系统会自动按最快路径审批。但千万核实单位注册地,像在张江办公但企业注册在浦西的,仍无法享受科学城政策。
---
2026年上海居转户政策在延续宽松基调的同时,更强调区域导向和实操便利性。建议优先选择临港、五大新城等政策高地就业,同步考取紧缺职业目录中的证书(如新增的人工智能训练师、健康照护师)。现在正是规划“上海居转户2026新政”落地的黄金期,早准备才能抓住这波红利!
版权声明
为了确保您的测评结果更准确, 我们申请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我们人工审核后通过电话回访告诉您准确的测评结果。*您的信息受 《隐私保护声明》保护
提交成功



